由于南方陶瓷主产区基于当地资源以及环境压力的加大,发展空间愈加受到制约。近两年,南方陶瓷企业向北方进行产业转移和产业分流,已成为一种大趋势。其中既有生产基地的转移,也包括销售基地的迁移。
虽然陶瓷产业为佛山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但传统陶瓷行业是高耗能、高污染、运输量大的行业,佛山为此也付出资源、能源、环境代价。以建筑陶瓷为例,目前,佛山年生产能力达16亿平方米,占全省90%%,年消耗原材料3680万吨,消耗电能80亿千瓦、原油480万吨。统计显示,2006年,佛山陶瓷行业总产值为470多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7%%,能源消耗占20%%,燃料成本超过30%%。当年,陶瓷行业排放二氧化硫1.89万吨,占排放总量的13%%,产生烟尘粉尘281万吨。而佛山的陶瓷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附近的沙土已经消耗完毕,需要到外省采购,运输成本增大,又因为运输量大,车辆超载,损坏交通道路设施,加大交通道路的压力,造成扬尘,严重污染环境。此外,目前很多陶瓷企业为了降低污染而使用的水煤气,还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也进一步加剧对环境的污染。
从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了解到,近年来,佛山陶瓷面临同行业的激烈竞争,能源、原材料等成本持续攀高。这成为侵蚀佛山陶瓷企业利润的主要因素。在此情况下,以发生炉煤气取代燃料油,可使陶瓷加热炉燃耗费用降低1/3—2/3,许多陶企纷纷以此应对成本压力。但由于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以及近来陶企煤气站频现危害人身安全、卫生环保方面的事故,使得佛山部分区域煤气站全部停产整顿。
目前,在山东高青、沈阳发库以及山西阳泉等有一定陶瓷产业基础,原料、燃油比较充裕的工业区,由政府牵头,不断向南方陶企挥手,以颇优惠的政策吸引企业“入赘”。
近年来,沈阳市依托法库县得天独厚的陶土资源,大力发展陶瓷产业,已经形成集生产、销售、研发于一体的现代化陶瓷生产基地,拥有108家陶瓷生产企业及配套企业,完成投资70亿元,开工建设214条陶瓷生产线,已经竣工投产86条,形成12个大类27种陶瓷产品。去年,法库陶瓷产业已实现产值30亿元,对财政贡献达9000万元,安排就业1.3万人。预计今年末,法库各类陶瓷生产线将达300条,实现产值60亿元,进入全国陶瓷主产区前五位。
同样,在山东高青县,由于该县为老工业区(以棉纺织业著称),工业基础较好,加上地价每亩不超过6000元,多为平原,又是国家“西气东输”工程中“沧(州)—淄(博)高压天然气管线”的必经之地,天然气为每立方米0.35元,而且当地政策鼓励陶企投资,且该县境内陶土资源充足,颇适合陶瓷工业的发展。邦德陶瓷就是看中高青的政策和资源优势,虽然企业只有1条窑线,但产品即便拿到佛山,也还是具有相当的价格优势。
南瓷北移之初,陶企多为贴牌生产,然后运回产区销售,而如今,更多的陶企在北方设厂,“光明正大”地亮出品牌。除生产外,企业还兼顾销售以及物流。
进入2007年,中国陶瓷产业北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经过上个世纪的高速发展,广东、福建、四川等南方陶瓷产区的部分企业已经拥有自己的知名品牌,急需由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转变,加快资本优势扩张。同时,南方主产区的陶瓷企业基于当地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发展空间也受到一定制约,需要走出去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而北方地区广阔的市场将促使南方陶瓷企业北移。
目前,在华东稳扎十几年的几家一直被国内同行认同为水平较高的陶企,纷纷到山东开厂,像美国科勒洁具不在佛山而在山东投入重资建厂;全国陶瓷行业知名企业广东佛山新中源集团近日与沈阳法库县政府正式签约,投资5亿元在法库建设生产基地……可以说,南瓷北移并不是简单的转移,而是扩张和布局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