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华陶瓷网 [简体版] [繁體版] [网通站]  会员中心  RSS定阅  留言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中华陶瓷网
 网站首页 行业专题 人物专访 陶瓷收藏 电子杂志 陶瓷装饰 经营管理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直通产区 福建德化 景德镇市 佛山潮州 山东淄博 湖南醴陵 河北唐山 本网动态 网站建设
首页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展会  招聘  搜索  文化  商城  名家  技术  图库  百科  营销管理  陶瓷之路
原料
产区德化 广东 江西 山东 湖南 四川 河北 晋江 其它 | 日用陶瓷 工艺陶瓷 建筑陶瓷 原料辅料 卫浴陶瓷 陶瓷机械
 您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化瓷业的兴盛

发布:2007-8-3 17:15:46  来源:  [字体: ]

1949年11月24日德化解放后。德化瓷业史开始了新的一页。奄奄一息的德化瓷业获得了新生,被扼杀的传统工艺得到了抢救,瓷业生产逐步恢复和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


解放后,着手医治战争的创伤,开始了艰巨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积极组织、恢复瓷业生产,使长满蒿草的荒窑重新冒烟,失业的瓷工逐步归队。在抓好手工业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国营经济。刚解放的1949年底,人民政府即接管了民国官商合办的改良瓷厂,由于社会秩序尚未安定,工人纷纷回家,无法进行生产,只有一些零星瓷商和农民兼管瓷业,总产量324000件。1951年9月晋江专署派出干部,吸收工人,在解放前改良瓷厂旧址办起国营利民瓷厂。又在原国民党关押壮丁的宝美土楼,由政府投资办起了国营德化劳改工厂,两个厂共有工人56人,产量19600件,产值2400元。当年手工业社、组、户陶瓷产品285440件,全县产量324800件。在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1952年,全县瓷业生产达到8338300件,其中手工业组织309480件。1953年我国进入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年,手工业合作的陶瓷产量增加到462640件,全县总产量达到1335450件。在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1956年2月由几个小厂组合起来办起了公私合营的集联瓷厂(后改名“人民瓷厂”)。在农业合作化期间,宝美、隆泰、三班等地相继办起了瓷业社,丁墘、高蔡等地的农业合作社也办起了一些小瓷厂,使全县瓷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手工业组织的瓷业生产年产1526770件,全县瓷业总产达到12314000件。


1958年,隆泰、三东、三班、高蔡、浔中、宏祠、丁溪、奎斗、上涌、葛坑、瑞坂、岭坑、蔡径相继办起了13个社办瓷厂,这些社办瓷厂共有职工1144人,投入生产的瓷窑有30条。到1959年建国10周年的时候,仅德化、红旗、集联3个大厂的统计,国家投资110多万元,新建厂房32000多平方米,直接从事瓷业生产职工2800多人,全县拥有瓷窑55条,日用瓷产量达3006800件,年产值389万余元(其中13个社办瓷厂产量18776500件,产值74万余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415‰。以后又根据在“大跃进”中出现的问题,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瓷业生产得到持续的恢复和发展。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1965年,全县瓷业总产量达到11541500件,产值259万余元。文化大革命,德化瓷业生产遭到严重的损失,从1966年至1972年这段期间里,虽然总产值比1965年略有增加,但历年的总产量都比1965年下降。特别是1970年,用所谓的“粮瓷之争”,来摧毁瓷器生产。全县砍掉了20几个社队瓷厂。造成1971年全县瓷业总产量下降到只剩下5867200件。1973年贯彻了周总理提出的发展传统工艺的重要指示和国务院的有关文件,瓷业生产才恢复到1965年的总产水平,达到11957500件。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全县瓷业总产量由1976年的29112800件迅速跃上44864900件,总产值由594万多元跃上838万余元。1979年总产值又达到1420万余元,超过历史的最高水平。


改革开放14年来,德化瓷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86年前,全县有全民瓷厂2家,部门创办的陶瓷厂9家,乡镇及村办陶瓷厂59家,合作和个体瓷厂30家,加工兼销售企业19家,销售企业71家,配套服务企业11家,直接从业人员9216人。1986年下半年开始,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化,德化掀起了创办陶瓷热,自1987年3月至1991年,先后创办的陶瓷厂有集体191家,合作的85家、个体的75家,计新办陶瓷厂351家。此外在龙浔、浔中、三班3个镇,尤其是城关一带还涌现出大量陶瓷生产加工户。近年来,城关还建成东大路、土楼洋、西墩、马丘洋等陶瓷加工区。乡镇陶瓷企业形成浔中,宝美,南斗3个陶瓷工业村,各村陶瓷年产值分别达到1500万元至3000万元以上,在乡镇企业的陶瓷群体中,年销售额上千万元的有东方公司、宝美瓷厂、福美瓷厂、国宝瓷厂4家龙头群体,据不完全统计,1992年,陶瓷行业在册从业人员达到2.63万人。此外,尚有一批家庭陶瓷加工作坊的人员。


下面我们举几个瓷厂的事例,看一看解放后德化瓷业发展的概貌:


德化瓷厂。是德化现代最早创办的瓷厂,它的前身系解放前的官商合办的“福建省示范瓷厂”,1948年改为德化改良瓷厂。德化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时,只有7个工人,3间破厂房,占地面积396平方米,5匹动力机1台,动力辘轳车5台,租练泥机1台,瓷简球磨机1台,1条烧柴的小瓷窑和一些较为简单的生产工具,全靠手工操作和笨重的体力劳动。1951年9月,由晋江专署接管,改名为“福建省晋江专署公营利民瓷厂”,1953年,利民瓷厂扩建车间3座,占地面积536平方米,仓库、彩画车间楼房1座,占地360平方米,增添1619动力机1台、3间小窑,改建四间阶级窑1座。1954年利民瓷厂升隶省工业厅,改名为“地方国营德化瓷厂”,添建水力动力机1台,动力辘轳车7台,小型空气压缩机1台,4间阶级窑1条,办公室、职工宿舍楼房1座,占地170平方米,手工拉坯全面改为机器压坯,手工彩画部分改为喷花。1955年,增设水力动力机1台,加工器40个,利用水力机带动解决瓷土原料的供应。消灭了手工拉坯,全部采用机器压坯,产量比原来提高4倍,手工拉碗坯日产130块,机器压坯增加到650块,喷花比手工彩画提高5倍。1956年,征购附近民房5座作为匣钵车间、雕塑工艺车间、汤匙车间和仓库,新建彩画车问、炉房、仓库各1座,4间阶级窑1条、碗窑1条,面积计2]50平方米。1957年上级选择现在厂址再次拨款扩建贩料加工车间1550平方米,生产车间3212平方米,窑车问及匣钵工场3398平方米,成品车间包括选瓷工场、白瓷仓库、包装工场、成品仓库、彩画车间、炉房2383平方永,同时基建了膳厅、厨房及职工宿舍。同年增添45匹煤机1台,24千瓦发电机1台、自动调浆机1台、动力辘轳车40台、动力加工碓76个、修坯机15台、煤气发电炉1座,大窑4条、碗窑3条,5千瓦发电机1台、带动球磨机6台、粉碎机2台,60匹煤气机1台,同时增设木丝机1台,供制木花作为包装出口瓷之用,代替不卫生的稻草。1962年1月改隶省轻工业厅,定名为福建省德化瓷厂,1970年8月下放为县属企业,厂名不变。1957年以来,厂房设备和机械化设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职工福利生活得到较大的改善。解放前,生产几乎全部是笨重的手工劳动,人们要把瓷土一担担从山上挑到河边,靠水碓将它粉碎,经过洗浆后,再把瓷土搬到制坯车间制坯,制成的泥坯,或靠太阳晒,或放在棚内等待自然干燥,遇到阴雨季节,生产就受影响,人们形容当时的情景是“牛踩泥,手拉坯,干燥太阳晒”。现在,用球磨机和真空炼泥机将瓷土粉碎捣炼,炼制好的瓷土直接传送至链式烘干机,进行机械烘干,不论遇到什么天气,泥坯都可很快干燥,生产不受影响,过去烧瓷用的是“蛇目窑”,燃料是松柴,烧起来,烟雾腾空、灰尘满天,烧一窑得花上好几天,现在建成了隧道窑,用煤气、重油作燃料,不但烧窑速度快了许多倍,而且减轻了工人的体力劳动,排除空气污染,保障工人健康。


历年来,德化瓷厂增加了一批又一批的新职工,配备技术人员,使这个厂由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生产逐年增长。粉碎“四人帮”后,1979年,德化瓷厂认真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把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作为主攻方向来抓,深入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提前80天完成全年生产计划,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刷新本企业的历史最好水平。日用瓷产量1174.9万件,完成计划的117.41%,比1978年增长38%,其中出口瓷1066.9方件,完成计划的142.26%,比1978年增长56.82%。产品质量的一级品率74.15%,比计划提高4.15%,比1978年提高15.52%,出口合格率88.69%,比计划提高4.15%,比1978、年提高13.54%;烧成合格率97.60%,比计划提高3.60%,比1978年提高3.62%。工业总产值由1952年的45万余元跃增到442.49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14.93%,比1978年增长19.36%。利润总额84.62万元,完成计划的112.83%,比1978年增长16.96%。全年每个职工生产值4917元,完成计划的108.07%,比1978年增长10.47%。


现在德化瓷厂在册职工1600多人,厂房占地面积16万多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000多万元。主产品有以建白瓷、高白瓷、普白、瓷、宝石黄等瓷种生产的各种中、西餐具、酒具、茶具、咖啡具、文具等日用细瓷和各种传统的瓷雕、现代瓷雕人物、各种瓷雕动物、花卉以及花瓶、花盆、花篮、灯具、小玩具等艺术陈设瓷。以建白瓷、高白瓷的产品和瓷雕观音等传统艺术瓷最为出色,是全国产品品种最全的一家瓷厂,也是全国出口瓷的重点生产厂。年产量3千多万件,年产值4千多万元,生产设备居于全国先进水平。


1988年,德化瓷厂从日本引进液压成型生产线,总投资2000多万元,现已分出成立德化第三瓷厂,投入建白瓷高档配套生产。


第二瓷厂的前身是红旗瓷厂。初办于1951年,接晋江专署公安处指示,投资200元,抽出有瓷业生产技术的24人,租用群众瓷窑进行生产,称为“德化劳改工厂”,当年年产值仅1600元。1953年扩充生产设备和人员,改属省公安厅管辖,更名为“德化新人瓷厂”,1955年进行大规模扩建,56年建成,改名为“地方国营德化新建瓷厂”,生产进一步发展,年产值43.1万元,1958年为80.8万元,1959年为146.4万元,比初建厂时增长914倍,全厂厂房44座,17036平方米,创造成功低温白釉、薄胎白釉、自制花纸,运用国画技法创造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的画面在全国展出时获得好评。1970年3月,德化人民瓷厂并入,合并后改名“德化红旗瓷厂”,1981年12月16日定名福建省德化县第二瓷厂。


文化大革命期间,红旗瓷厂生产遭受严重的干扰和破坏,粉碎“四人帮”后取得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79年以来,随着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加强了班子建设,认真落实各项政策,调动了积极因素,把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增加花色品种为中心工作。狠抓产品转向,大搞创新活动。由原来的盘类生产转向高中档、成套餐茶具的试产、投产工作。提前半个月完成全年的生产计划,工业总产值完成369.9万元,比计划提高2.77%,比1978年358.6万元提高3.15%,比1976年192.8万元提高85.71%。总产量完成9431600件,比计划提高4.8%;比1978年8979800件提高5.03%,比1976年4509400件提高一倍多;烧成合格率达95.49%,比计划94%提高1.49%;比1978年94.73%提高0.71%;烧成一级品率73.89%,比计划70%提高3.89%,比1978年70.41%提高3.48%,比1976年45.26%提高28.63%,创造历史最好水平。出口合格率85.16%比计划80%提高5.16%,比1978年82.40%提高2.76%;全员劳动生产率4613元,比计划4600元提高0.28%,比1976年2708元提高70.35%,利润完成66.4万元,比计划65万元提高2.11%,比1978年65.1元提高2.10%,和1976年亏损42.75万元相比,等于增加109.15万元。


在大搞产品转向和创新活动中,该厂克服了基础差、技术力量薄弱的困难,创出了一批适销不同国家的新产品和新画面,使这个厂的产品首次进入美国和日本市场,扩大了声誉,打开国外销路,为国家争取外汇,支援四化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


现在第二瓷厂在册职工1200多人,厂区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不包括新建项目),固定资产原值792.88万元,年产量2500多万件,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主要产品以高白瓷和普白瓷生产的各种中、西餐具、酒具、茶具、咖啡具等日用细瓷和系列花瓶、挂盘、灯具以及瓷雕人物、动物艺术陈设瓷,以高白瓷产品和透影杯、鸣翠瓶最为出色,产品以出口外销为主,是全国的重点出口瓷生产厂之一。


1989年,第二瓷厂从德国引进喷雾干燥等静压成型生产线、总投资2000多万元,将投入高白瓷高档配套产品生产。生产设备居于全国同行业先进行列。


乡镇陶瓷企业是德化陶瓷业的一个重要支柱。改革开放以来,乡镇陶瓷业如雨后春笋,得到蓬勃的发展,涌现出乡镇办、村街办、联户办、个体办陶瓷厂的热潮。其中以浔中、三班两个镇最为突出。


浔中镇。该镇充分利用陶瓷传统工艺及其丰富资源,立足本地优势大力发展陶瓷支柱产业,1992年上半年,全镇已办有集体、联合体、股份制、个体等各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外向型乡村陶瓷厂(坊)403家,遍及全镇各个角落,以宝美、浔中、隆泰为代表的三大陶瓷基地已形成规模生产经营,数千种陶瓷工艺产品备受外商欢迎,畅销西欧、美国、日本、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陶瓷出口交货值3960万元,比1991年同期增长96.3%。该镇重点瓷厂有:


德化第五瓷厂。为浔中镇的骨干企业,厂区面积达4万平方米,职工455人,固定资产100多万元,1985年以前,主要生产各式杯、壶、花瓶、仕女、佛像等传统产品。是年,该厂厂长温克仁赴法国、比利时、丹麦、荷兰等国考察市场,回厂后即改变产品结构,由日用瓷转向生产西式“乐美牌”工艺美术陈设瓷,品种多至千余种,产品畅销西欧市场,产值由1989年的111万元增至1987年的217万元,1989年又升至280万元,当年生产工艺美术瓷397万件,全部出口,温克仁被省评为优秀厂长和农民企业家。


浔中锦艺陶瓷厂。原为锦砖厂,生产瓷面砖,1986年转向生产工艺美术陈设瓷,1989年有职工160人,产品60万件,全部出口。


莹玉艺术陶瓷研究所。1987年由宝美村陶瓷艺人苏清河独资开办,职工12人,研制银丝釉和开片釉、莹玉白、莹玉红等新产品成功,先后接受日本、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客商订货,产品供不应求。


三班镇。改革开放以来,该镇传统的陶瓷生产得到迅速的发展,除镇办的三班瓷厂和新亭瓷厂外,有村办的奎斗、东山洋、泗滨、蔡径、岭头、三班、龙阙、桥内和龙阙“五一”瓷厂,联户办的祥云、协兴、含待、外洋、东溪、三贵、旭东、东桥、旭日、联胜、昌荣、中兴、东兴、新联、嵩玉、龙春、月兴、振兴、艺联、兴文、长泉、龙阙二厂、东桥二厂和一些个体办的瓷厂。


三班瓷厂:1954年创办,是全县最早开办的集体瓷厂,1970年,县提出“粮瓷之争”时停办,1972年重办,1980年增添机械设备,提高生产能力,产值由1980年的64万元至1989年的160万元,职工540人,1987年,生产日用瓷1554.3万件,其中出口瓷316.3万件,产品远销马来西亚、菲律宾、伊拉克、新加坡等国家。

 

上一页 [1] 下一页
共有  条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推荐产品 更多...
同乐
包邮特价:360
荷叶瓶
特价:499
辉煌腾达
特价:488
幽梦
包邮特价:1299
陆羽品茶
包邮特价:888
凌云骓
特价:488
自在春风
特价:599
欢天
特价:999
竹之语
包邮特价: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邮特价:699
烟雨江南
包邮特价:2999
上善若水
包邮特价:2660
 ·本类最新 更多...

 >> 国际新闻 更多....
 >> 福建德化 更多....
 >> 广东产区 更多....
 >> 江西产区 更多....
 >> 企业新闻 更多....
关于我们  本站新闻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留言
版权所有 (C) 2006-2014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电子邮件:wxchina#qq.com
闽ICP备10020107号-1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