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披露所谓“紫砂黑幕”——部分生产厂家用普通陶土和化工原料加工假冒紫砂煲,欺骗消费者的现象。此后,市面上多种紫砂系列产品均受牵连。在纷纷攘攘中,记者寻访了多家广东紫砂企业。
做好的紫砂煲内胆泥胚要先自然风干,再拿到窑里烧制。
紫砂煲内胆生产车间里,工人在修整内胆形状。
近日的“紫砂门”事件,牵连了多家紫砂产品生产企业,更是将整个紫砂行业推到风口浪尖上。
牵连其中的,还有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
此前,受到牵连的本地紫砂煲品牌“三源”站出来声明称,本品牌紫砂系列产品经质检部门检测,质量合格。产品内胆产于广东梅州大埔县,使用的原料是真正的紫砂陶土,绝非掺假内胆。
“紫砂门”事件远未平息,“只有宜兴才产紫砂,市场充斥假冒伪劣紫砂产品”的观点在“紫砂门”事件中更甚嚣尘上。
纷纷攘攘中,南都记者的追访就从梅州市大埔县开始。
藏在深闺的大埔紫砂
“没找到大埔前,我们也认为只有宜兴才产紫砂,但进入这个行业,才发现原来广东也有紫砂矿藏,只不过是少有宣传而已。”盛发电器董事长助理苏育良说。
最平紫砂壶五元一个
2010年6月3日晚6点,雨。一天的匆忙车程后,记者踏上高陂的土地,这是梅州市大埔县的一个小镇,位于粤东北,毗邻福建省。
高陂的雨已下了几天,但仍没有浇灭“紫砂门”事件的热度。当我们来到小镇上一些小店铺走访,一位卖紫砂茶具的阿姨关心地问,“三源的紫砂煲检测了吗,有无问题?”此前在佛山欲自证清白的三源,其紫砂煲内胆正是高陂所产。
小镇上,随街可找到卖紫砂茶具或紫砂公仔、紫砂雕塑等工艺品的小店铺。据称,这些产品来自当地几家紫砂陶器生产企业,主攻日本或欧美市场,多数为OEM产品。
街面上所售的紫砂茶具并不精细,个别会加印“宜兴紫砂”字样,壶口造型为大开口,正是适应日本茶道的造型。
“我们这里不出纯手工壶,全是机械化生产,所以产品没有宜兴那样出名,工艺水平与收藏价值不如它们”,有当地紫砂商人如此介绍。
“紫砂门”事件刚起,当地紫砂产品出口也受到一定影响,在向出口方提供了相关检测报告后,据称当地紫砂品出口已恢复如常。
当地人说,这里出产的紫砂,“差一点的五块一个,好一些的十来块”。对他们而言,紫砂并不“金贵”,只是一种很普通的陶土。
记者从广东地图出版社2007年版的广东省地图集上看到,关于大埔县的自然资源,特别提到紫砂陶土。记者翻阅当地多本文献资料,一本《大埔陶瓷志》同样提到其作为广东省最重要的陶瓷原料基地之一,有制陶(紫砂陶)的大量原料。里面提及,1978年5月至1979年2月,广东723地质队和大埔陶瓷原料厂地质人员对大埔瓷土资源进行勘探,勘查瓷土矿蕴藏量计有5亿万吨,紫砂陶土1亿吨。
大埔县陶瓷产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黄小涛介绍,“大埔的陶瓷史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老祖先早就有运用这里的紫砂陶土矿藏制作陶器的历史有800多年。但是,由于政府没有大规模地组织开矿,都是民间开挖利用,以小作坊为主,一方面缺少工艺人才,另一方面在产品上又以自给自足为主、生产水缸、陶罐、陶钵等大件实用产品为主,因而大埔紫砂没有宜兴紫砂那样的名气。”
黄小涛说,“跟宜兴比较,大埔紫砂就像藏在深闺中,不为人知。”
1984年始产紫砂内胆
《大埔陶瓷志》中有这样的记载:“1984年,大埔陶瓷研究所利用丰富的陶土资源,研制成功紫砂陶器产品,物化指标符合标准,与陶都宜兴紫砂陶产品一致,有紫红色、黑褐色两种,产品已批量生产,销往国内外。”这被认为是大埔在紫砂陶土利用上的一个历史性转变。
黄塘瓷厂是当年大埔的国有陶瓷生产企业,1984年就具备了生产紫砂煲内胆的工艺。年过七旬的该厂老厂长罗应强拿出一只于当年生产的电子煲,煲的内胆与现在市面上所见的紫砂内胆并无太大差别。罗应强介绍,现在的紫砂内胆烧制流程与当年大致一样,“紫砂是一种天然矿藏,需要长时间风化作用,去除杂质,研磨成末,再按一定比例加上有粘性的粘土烧成,当年烧制的温度也达到1130度(现在温度通常是1200多度)。”
罗应强称,“之前的大埔,在运用紫砂上,都是生产大件产品。当时就有人想,钵、罐等产品也可以用紫砂陶土来做,于是厂里想尝试烧制紫砂电子煲内胆。当年,在华南理工大学一位教授与当地领导的支持下,黄塘瓷厂开始研发紫砂泥内胆的运用。”可以确定的是,这是大埔紫砂矿利用从小规模利用到大规模自主研发的一个转折点。
“当年我们的紫砂内胆产品有各种规格,价格在十到十二元之间,效益比工业生产紫砂壶要好一些。产品在1986年大批量生产,2年多里生产了20多万个内胆,供应给南海一家电器厂做内胆,产品以出口为主”。
罗应强回忆,当年用隧道窑烧制紫砂煲内胆,看到一排排内胆被烧制出来,心里很是激动。但后来厂家不再提货,内胆大量滞销,黄塘瓷厂也因此陷入困境。在罗应强家里,还存有当年没卖出的多个紫砂内胆,有些成了花盆,有些成了鱼缸。
而大埔紫砂与盛发电器合作推出“三源”紫砂煲,则要等到十多年之后。1997年,盛发电器开始推出自有品牌“三源”紫砂煲,电子煲在佛山生产,紫砂煲内胆则在高陂生产。
“没找到大埔前,我们也认为只有宜兴才产紫砂,但进入这个行业,才发现原来广东也有紫砂矿藏,只不过是少有宣传而已。”盛发电器董事长助理苏育良回忆。
黄小涛对大埔出产紫砂、但不为人知的解释是,“没有宣传,缺少人才”。
据称,当地原有陶瓷美术专业学校,但由于对人才培养与利用不够,很多人才流失到其他地方,如佛山、潮州等地,最后连专业学校都停办了。于是,在陶土资源丰富的大埔,当地陶瓷生产走上了与佛山、潮州等地不同的路子,以O EM为主。特别是紫砂陶制品的生产,当地代
紫砂煲胆是如何诞生的
王明解释,其实厂家只需要添加成本才一两块钱的耐火材料如氧化铝,就可实现内胆承受较大冷热变化的功能。但是,要打天然的旗号就不能添加化工物质,所以其在配方中还是只保留了使用来自天然的材料。
矿石生产前先充分风化
三源紫砂内胆专供商厂长王明(化名)现在的心态有点像当年的罗应强。面对着上万件制成但未烧的内胆,他意识到“紫砂门”的巨大影响。他的担心是,如果“紫砂门”持续保持在现在的状况,即权威机构失语,这个行业可能会走向灭亡,“到时可能就要像老厂长一样,用生产出的内胆来养鱼种花。
记者来到三源紫砂内胆制造厂时,车间外堆放着一堆堆紫砂矿与粘土,这是紫砂煲的主要材料。
5月23日”紫砂门“事件发生后,这里的窑炉就停下了运转,内胆生产也慢慢减量。”但我们没有完全停下来,因为紫砂内胆生产,并非一天可制成,最少也得经过20天。在不清楚事态如何发展的情况下,还有生产“。
据介绍,紫砂煲内胆生产的第一步,是将紫砂矿石裸露在空气中,让其充分风化,松散成小颗粒。”风化时间越长,制造效果越好。因为风化作用下,矿石与氧接触充分,质地变更均匀。放上一年两年是最好不过。我们拿矿多是要提前拿,就是为了令其风化时间足够长。“王明称。
内胆生产现场仿佛一个大“仓库”。在这里,经修胚最后定形的内胆已有上万个,放在架子上风干后,就差最后一道工序——— 入窑烧制了。
盛发电器董事长助理苏育良介绍,由于紫砂煲生产与白瓷或其它材质的瓦煲生产流程不一样,所以紫砂煲需要有更长的生产时间,“下了订单后,有些客户会不理解为何要等上近个月才有货”。
内胆生产过程中,球磨机是必不可少的。它的作用是通过不断地滚动将矿石与粘土均匀地和在一起。球磨机不停地运转时,其圆桶中,矿石与粘土等材料通过不停翻滚最后形成均匀的泥浆。
泥浆要变成可以制作的熟泥,需经过多层过滤去掉杂质细砂,再经过搅拌压滤即脱水程序,之后剩下质地较干的泥巴。由这些泥巴压成的泥块呈有光泽的乌黑色,接近巧克力色。随后,泥块进入练泥机,被定量切成制造一个紫砂内胆的份量。
接下来是制坯。即将泥块制成内胆形状,这样的流程与其它陶器的流程并无不同,通过一定模具将熟泥成形,几分钟后取出,随后是修边工作,再上架风干,最后进入窑炉烧制。
为求天然不加化工品
在大埔,紫砂矿藏并非仅一处有产。在王明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三源紫砂煲内胆所用紫砂矿的出土处。
车绕着大山盘旋而上,快到目的地时,王明指着远处一些裸露出来的紫红色山体说,山上有矿。行至大规模开挖地段,记者发现,矿山的一处山头已开挖近半,还有一台挖掘机正在工作。王明带领我们绕到后面一处山头,解释道“里面的矿更好”。在这个山头,已没有机器在运转。在颜色上,这里比外面山头要更红、更深一些。
记者绕着山头走访观察,各处矿藏呈现的颜色会有细微不同,有些地方更发黄,有些更加发紫,“矿藏各处肯定有一些不同,矿前、矿中、矿尾更是不一样,每一块矿也会有成分的不同。我们在制煲时,在比例上就要进行一定的调整,以实现每次生产出来的煲胆颜色大致相近”,王明介绍。
据王明透露,每家企业制煲胆的配方都会有所不同。例如三源的煲胆,所用材料是紫砂矿与粘土等天然矿土,都是天然的东西。“三源的产品,在销售中都会宣传不能骤冷骤热,很多消费者对这一点不能理解。使用过程中,因煲胆受到骤冷骤热的影响而爆裂了,被投诉过多次。”
王明解释,其实厂家只需要添加成本才一两块钱的耐火材料如氧化铝,就可以实现内胆承受较大冷热变化的功能。但是,要打天然的旗号就不能添加化工物质,所以其在配方中还是只保留了使用来自天然的材料。
王明的介绍,似乎佐证了此前“三源”有关“本品牌紫砂产品内胆使用的原料是真正的紫砂陶土,绝非掺假内胆”的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