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9月26日消息 观复博物馆馆长、著名收藏家、评论人马未都日前推出力作《瓷之色》,作品由紫禁城出版社(现已更名为故宫出版社)出版。在新书签售仪式上,马未都接受了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梁冬的专访。
梁冬:我们知道,China既作为中国又作为陶瓷的固有英文词代表了瓷这种东西对于整个世界眼中中国的印象,马老师作为一个收藏家一直在观察和思考这个问题,他说他思考了十多年之后终于想明白了这个东西,所以这本书不是一朝一夕的快速作品,而是很多年,每天或者是每个月写一点,十年磨一剑的作品,这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呢?
马未都: 《瓷之色》这本书通篇好像是和陶瓷有关,实际上,和当时中国的历史背景有关。我老说一部陶瓷史不仅是一部中国工艺史,而且是中国的历史。你读懂了陶瓷,也就读懂得了中国的历史。在读陶瓷史的时候读到了中国历史,同时也了解了我们先人的一些想法。这本书换了一个角度,就是说陶瓷最初的初始愿望,反映了陶瓷自身是什么样的状况。
这本书的特点之一就是很多地方写得很文学化,记录的是我内心在彼时当下一种很真实的感受,所以说喜欢文学的人也可以读读看。
梁冬:我看马先生在“瓷之色”一书中梳理了很多以前没有被人提及过的的美学观点,比如说,釉色中白是起点,黑是终点,比如说蓝色作为一种带有异域情调的色彩,最终却融合到中国文化中去的视角,非常有意思。
马未都: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颜色不是中国人传统的颜色,比如蓝色,就不是我们的传统颜色,是向伊斯兰文化学来的。我们中国人很善于学习,不管什么文化,弄到中国来全部融入自己的文化。中国人典型的心态就是挖到篮子里就是菜,都是咱们自己的。
今天的人看到陶瓷的时候可能对颜色的感受没有那么深的触动了,或许是因为我们今天是一个强刺激的时代,不管是颜色还是声音,生活,各个方面我们都比古人受到了强烈许多的刺激。颜色也是这样,过去古人看到的所有颜色,除了自然中的颜色以外就是人工追求之色了。人工追求之色都是可以生成的。可是我们今天很多颜色是合成的。就是很多化学元素,化学的颜色在古人的概念是没有的,所以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也需要静下来回顾一下历史,回到天然匠心独运的感观体验中,我们以这样的心态来看这本书就显得比较重要了。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就是会涉及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美学教育的问题。陶瓷是我们中国最引以为豪的发明。在全世界范围内,当中国人能烧造很白的白瓷的时候,欧洲人在这之后一千年才能烧造真正意义上的白瓷,从这点上我们是可以自豪的。所以我们对瓷器的这种美学的学习也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这本书提供了一些角度,希望大家喜欢。
梁冬:您刚才说釉色是中国文化史的剖面,请问您从这本书里面想传递的是一个怎样的关于中国文化的看法?
马未都:这本书谈的问题还是很具体的,就是从陶瓷的角度,从陶瓷颜色单纯的角度来探讨中国文化的生成。不管什么颜色,比如说随便举一个例子黑色,黑色其实不是颜色,是一切颜色的尽头。白色也不是一个颜色,是一切颜色的起点。我们由起点到尽头中间有各种颜色,不管我们对白和黑是怎么认识的,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一点一滴积累的,这个积累非常重要。同样是白色,有很多不同。在文学描述中,比如我们历史上对白瓷的描述,比如说永乐的甜白,德化的象牙白,西方人叫鹅绒白,等等这种颜色的观察,同样是一个白色,完全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包含了巨大的社会内容和文化信息。我们多读一些这样的书,这算杂书,不是必读书,我觉得有时候读杂书比读特别正经的书可能更容易获得乐趣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