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跃在制作陶艺作品
十米微型陶艺作品局部
陶艺作品,这可不是纸箱子哟。
创作难度极大的陶艺“空调”作品
何跃和他的洋徒弟们
磁器口《更夫》雕塑
何跃的早期作品
商报见习记者 王淳
看过电影《人鬼情未了》的人或许会记得这样一个片段:男女主角在转动的轮轴上四手拉出象征爱的陶罐。
在大多数人的理解中,陶艺或许只是用泥土塑造的坛坛罐罐。殊不知当同样的泥土到了何跃的手中,却能成为一件件艺术品。何跃是我市著名的陶艺家,从事陶艺创作27年,行内称“陶痴”。他的作品《更夫》如今已是磁器口古镇上的一道独特风景。
今年5月,何跃还将带着自己的作品《现场》系列前往意大利参加2013年第55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也是此次唯一一位参展的中国当代陶艺家。
工作室就像陶艺王国
何跃的陶艺工作室位于渝北区加州电子校附近的一栋普通公寓里。工作室面积不大,除开卧室和厕所,只有不到100平米的空间,但到处都摆满了琳琅满目的作品,留着一头长发的何跃告诉记者,这就是他的陶艺王国。
走进工作室,就能看见墙壁上挂着何跃的作品《东方时尚》,泛黄灯光映衬下,八个东方姑娘的头像显得十分神秘而极富风韵。电视柜上摆放着几组小陶人,动作夸张、表情丰富,活灵活现地展现出了巴渝人的生活百态。
如果说这些作品还能看出传统陶艺的味道,那么其他的作品则让人目瞪口呆。几片不同形态的巨型“树叶”倒挂在空中,四个巨型苹果从削皮到只剩一个核,表现出一个苹果被“消灭”的过程;报废的煤气罐、变形的水阀营造出一处废墟的场景;橱窗里摆放的十几个“纺织线”,雕刻功夫细致到每根线都能清晰看到;两个“年代久远”的陶制大音响,上面还摆放着两盒写着“邓丽君”的旧式“卡带”……所有的作品都给人同一种感觉,那就是震撼。有意思的是,除了这些大型的艺术品外,很多生活中的小玩意也都是何跃用陶艺一手打造,比如茶几上的烟灰缸、凉台上的鱼缸、花盆等等。
二十多年来的陶艺创作,让何跃的双手变得非常粗糙,特别是到了冬天,容易开裂。何跃毫不在意地说:“我的双手几乎每天都握着泥土,但这就是我爱的陶艺。”在何跃的操作室里,摆放着他正在创作的《现场》系列作品的胚子,“这是一个被撞坏了的轿车车头,我要将雨刮和轿车标志粘上去,每一个细节都根据实物1:1塑造的。”操作台旁边的台灯灯罩上已经完全被泥土覆盖,何跃笑言:“让人以为那灯罩也是我做的,其实是长期在泥土的工作环境里,它也"耳濡目染"了。”
每件作品都让人回忆
“许多人认为,陶艺就是用泥土拉成的各种坛坛罐罐,其实不然。”何跃说:“在我眼里,陶艺也是艺术的一种形式,用传统的创作技法来展现当代艺术,这样既让普通百姓看得懂我的作品,也让作品有了欣赏价值。比如《栋梁》系列,在创作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要怎么去操作,用陶土做成木柱或者石柱,还要有破损和风化的感觉,就是想唤起人们保护古建筑物的意识。”何跃创作的作品中,有很多具有时代气息的事物,比如《废品》系列中,就包括了老式空调造型、被挤压过的煤气罐等。何跃说:“这表达的是一种怀旧。”
《中国民俗》系列亦是如此,里面营造的中国传统过年的场景非常有纪念意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在农村过年都要杀年猪,生火煮饭,但是那种生活已经离我们远去了,我用陶艺将它们进行再现,会勾起人们的回忆,让人们感觉到亲切和温暖。”
何跃的每件作品似乎都能让看的人想起些什么。他表示自己在决定要创作一个作品的时候,首先会思考这个作品的立意,也就是这个作品是否有视觉冲击力以及具备艺术价值;其次他会考虑作品的社会性,能否引起人们的思考;另外他会构思作品的结构,操作的复杂性以及烧制、运输等问题。一系列的设想经过反复权衡之后,才会动手。“我做的不仅是陶艺作品,我更关注这个作品的社会性,表达的思想更为重要,还原生活真实的同时,也融入了我个人对生活的激情。”
关注社会热心公益事业
何跃目前正在创作《现场》系列,将于今年5月前往意大利参加第55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平行展中国当代艺术展。《现场》以交通事故的角度切入,散发着荒诞性和警示性,这源自于何跃作为一名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何跃说:“我关注这个社会,希望通过我的作品来提醒人们。”
如今,除了创作陶艺,何跃还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关注社会。2008年,他以专家身份被重庆大学艺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为大四学生和研究生讲艺术选修课,除此之外,他也将课堂带到了国际学院,在那里教外国留学生制作陶艺。虽然只是选修课,何跃却非常认真,为每个学生的作品做仔细点评和打分,“这对我来说非常有意义,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教他们传统艺术,外国留学生也对此非常感兴趣。”
2010年起,何跃还参与组织“大爱美陶”智障儿童制作陶艺作品拍卖,耗时两年,指导智障儿童完成陶艺作品200多件。漂亮的造型,精美的雕花,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或许很难想象这些作品是一群智障儿童独立完成的。从捏泥到造型再到烧制、上色,要制作一件陶艺成品至少需要八个步骤,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事,然而在何跃的精心指导下,帮助他们克服了本身的缺陷,完成了一件件精美作品。“做陶艺有助于帮助这些孩子智力恢复,也能让他们有一技之长。最初我给他们制作了一个模具,虽然他们不懂得怎么造型,但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可以学习上色和粘贴,并且效果很好。”而那次义卖所得的款项,也全部都用于残疾人公益事业。
专家点评
传统与当代艺术完美结合
点评人:
许世虎(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王林(四川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
二十多年来,何跃一直在追求陶艺的道路上前行,在专家眼中,他的陶艺作品到底怎么样?记者昨日电话采访了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许世虎和四川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王林。
许世虎认为,何跃的陶艺区别于传统陶艺,带有一定思想性,而且作品的表现对象会关注社会热点,市民、市井时常在他作品中体现:“比如剃头匠、车祸等社会现象,还有我们的民族书法、雕塑、民间元素都融入到他的陶艺作品中。他的陶艺具有传统陶艺方法,同时也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往往能给欣赏者带来丰富的想象空间,每个人都能从他陶艺中得到不同的艺术体会。”
王林则认为何跃的作品带有浓浓的人文气息:“何跃的作品大多数为工业时代的产品,不同时代的工业产品其实承载了不同时代的人文历史记忆,这些不同时代跟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元素,往往会给人们留下强烈的震撼力。”王林还谈到,何跃拥有他自己独特的陶瓷烧制方法,从制作、烧制火候以及色泽和形态,何跃都把握得相当恰当,只有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营造这种锈迹斑斑的感觉。
在王林的印象里,何跃是一个很纯粹的艺术家,二十多年一直埋头专研自己的艺术,从来没考虑过怎么把自己作品拿出去做展览,投放市场取得利益。反而对堆得满屋的作品津津乐道,在私底下从来没有攀比过其他艺术家发了财,买了房子,买了车,而是一见面就滔滔不绝讲他的作品,这是艺术创作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背景下,难能可贵的。
人生经历
何跃出生于1964年,父亲在乐团搞管乐,母亲则在剧团演出。尽管从小就在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下成长,但何跃的陶艺之路却并不平坦,甚至颇为坎坷。
北漂进修恋上艺术展
1985年,何跃在沙坪坝69中读高中,“当时我的文化成绩非常好,在重庆要考一所艺术院校绝对没有问题。”但因为一次机缘,他放弃了高考。当时他被重庆市木偶艺术团聘用为舞台美工,“在大家都还在为考大学犯难的时候,我就已经找到了工作,同学们都非常羡慕我。”何跃当时也曾犹豫过,后来何跃便在木偶艺术团开始了他的舞美工作。
由于作品优秀,他深得老师的喜爱,后来他获得了去北京中国木偶艺术剧院进修的机会,专业学习舞美设计与人物造型。“我很珍惜这个机会,一个人踏上去北京的绿皮火车,坐了两天一夜的硬卧”。到了北京的剧团,何跃抓住了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他每天都会踩着单车穿越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去看艺术品展览。
在窑场与工人同吃住
1986年,何跃在中国美术馆看展览的时候,偶然发现一个美国人用陶制成的旧式相机,“看到后眼前一亮,当时在中国还没有人像这样制陶,我知道它是陶,是烧出来的,让我难以置信的是他是怎么做出来的,跟我之前所认识的坛坛罐罐截然不同。”这时,在他心里萌生了一个梦想,就是制陶。
一年进修期很快就结束了,由于学习和工作努力,中国木偶艺术剧院曾表示过希望何跃留在北京工作,但何跃拒绝了。“在北京,没有我学习制陶的条件。”何跃说。回到重庆之后,何跃一边继续在重庆木偶艺术团上班,一边则用业余时间穿梭于綦江、荣昌、合川等郊县的窑场,有时一待就是两三天,跟着工人同吃同住学习基本的烧制。
辞职建立陶艺工作室
1991年,何跃辞去了待遇不错的工作,建立起了自己的小型陶艺操作间。“其实就是用自己的房子改造的,八十多平米,用三十平米来做工作区。”当时何跃的同学、朋友都劝他下海经商,他都一一回绝了,只是靠做广告来“养活”艺术。“其实发财的机会很多,只是我想把精力都放在陶艺上”。
在狭小的操作间内,何跃从拉胚开始研究,逐渐熟悉了传统制陶的方法。“陶艺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艺术,泥在我的手上被赋予了思想和情感,在火的锻造后,变成有灵魂的生命。它讲究一个泥性,泥土干了会粘不上,湿了又会变形”。由于陶艺作品里面都是空的,在造型,运送,烧制的过程中很容易垮掉。“有一次,我刚把一个大型作品完成,就垮掉了。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后来一切又重新开始。”就在这种一次次让人崩溃的失败中,何跃靠着自己的悟性和执着,最终掌握了一套独有的创作方式。
作品成磁器口标志物
2006年起,何跃的作品多次被送到全国各地参展,也成了各大美术馆的收藏热门。作品《窑场废品》、《音响》分别为西南大学美术馆和广东美术馆收藏,《巴人图语》由加拿大驻重庆领事馆收藏。他创作的《更夫》更是摆在了磁器口码头“小重庆”的丁字路口。“我对磁器口有着很特别的情愫,读书的时候经常到那里去画画,喧嚣的空气中有一股浓浓的古味儿。”其实,《更夫》只是何跃磁器口系列作品中的一件,事实上,跟磁器口有关的作品,在他著名的民俗系列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例如《陶艺系列》、《吊脚楼》、《老茶壶》、《理发店》、《乘凉》等。走在何跃的工作室,几乎可以从橱窗里的作品中看到一个原汁原味的磁器口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