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华陶瓷网 [简体版] [繁體版] [网通站]  会员中心  RSS定阅  留言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中华陶瓷网
 网站首页 行业专题 人物专访 陶瓷收藏 电子杂志 陶瓷装饰 经营管理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直通产区 福建德化 景德镇市 佛山潮州 山东淄博 湖南醴陵 河北唐山 本网动态 网站建设
首页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展会  招聘  搜索  文化  商城  名家  技术  图库  百科  营销管理  陶瓷之路
原料
产区德化 广东 江西 山东 湖南 四川 河北 晋江 其它 | 日用陶瓷 工艺陶瓷 建筑陶瓷 原料辅料 卫浴陶瓷 陶瓷机械
 您的位置: 首页>行业资讯>>产区动态>>德化>>|
海丝传奇重拾繁华(下)

发布:2016-1-16 14:54:58  来源: 泉州晚报 [字体: ]

安平桥头,明朝时期拥有东海、南海制海权的郑芝龙从这里出发。 (陈起拓 摄)

元朝时,德化窑白瓷已经外销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陈起拓 摄)

远销海外“中国白”

解说词(摘录)

  在泉州,一切生活必需品都非常丰富,当地生产的瓷器品质精良,而且物美价廉。一个威尼斯银币就能买到8个瓷杯。所以在马可·波罗离开泉州回归故里时,他不顾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专门携带了大量泉州当地的瓷器。原来,宋元时期,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最大宗的外贸商品,在泉州港,这种最具中国特色的器物被源源不断地装上货船,运往世界各地,为了节省成本,大宗瓷器都采用就近生产,就近装船外运的方法,这大大刺激了当地瓷窑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泉州为中心的外销瓷生产基地,包括晋江瓷灶窑、南安窑、德化窑等等。其中,德化窑历史悠久,生产的瓷器产量最大。

  德化窑通常建在山坡上,为阶梯式龙窑,拱形窑室从几个到十几个不等,紧密相连。阶梯式古窑利用斜坡高度差,火焰自然上升的原理,窑室升温快,而且可以充分利用余热,是一种结构简单,但非常科学的窑形。德化窑烧制的瓷器以生活日用瓷为主,为了满足外销的需要,有的瓷器也是外国商人专门定制的,比如军持,就是伊斯兰国家的信徒在做礼拜前洗手用的水瓶。据不完全统计,元朝时,德化窑白瓷已经外销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它们从泉州港出发,经过三条不同的航线抵达世界各地。往北到朝鲜、日本等国,往东到达台湾、澎湖列岛等地,往南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再转运到非洲、欧洲等地。

  17世纪的一天,在德国,有一位奥古斯都大帝坐在皇宫中,正拿着几件洁白的瓷器爱不释手。这些瓷器是从遥远的中国泉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最终到达德国的。自从第一次见到这种中国的白瓷,奥古斯都对它的喜爱就到了疯狂的程度。他大量搜集、购买中国白瓷。然而,欧洲也出现了白瓷供不应求的局面,白瓷比黄金还珍贵,有钱也经常买不到,怎么办呢?奥古斯都决定,派人专门仿制白瓷。他召集了全国最好的巫师、工艺师,把他们关在皇宫秘密的地下宫殿里,要求他们仿制中国白瓷,奥古斯都下达命令道:“仿制不出中国瓷器,就要你们的命。”巫师和工艺师们面面相觑,绞尽脑汁,由于瓷器是中国人的发明,欧洲人并不知道瓷器是如何烧造的。他们发现这些瓷器坚硬洁白,很光滑,觉得很可能是用某种动物的骨头做成的。于是,他们反复利用各种动物骨头想做出这种中国的白瓷。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果自然是不可能成功的。

幕后故事

  多年前,陈家平曾参观访问过德国城市麦森,没想到这次访问后来居然成了促成这集节目出炉的“关键之匙”。麦森有“欧洲陶瓷之都”的美誉,在访问过程中,麦森陶瓷艺术总监向陈家平介绍称,17世纪时德化白瓷运至欧洲,欧洲人直接将其称为“白金”。能够享用“白金”的,不是皇宫贵族就是大臣名流。当时欧洲人视德化白瓷如珍宝,在瓷器外还特地镶嵌上一层银,用于加固、保护,疼惜之意溢于言表。另外,从这位艺术总监的口中,陈家平还了解到关于德国奥古斯都大帝钟爱德化瓷器的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这次央视节目组一提到想拍摄瓷器,陈家平立即建议从全新的角度入手,引出奥古斯都大帝与德化白瓷的不解之缘,一集融历史、艺术文化与故事为一体的节目,由此诞生。

点评

  郑炯鑫(德化陶瓷博物馆馆长):欧洲人对德化白瓷的评价非常高,他们把德化的白瓷称为“中国白”,意思就是代表中国白瓷的最高水平。明代的时候,德化白瓷出口到国外,都是被欧洲一些皇室贵族所收藏。每当有重要的宴会,都会把德化白瓷拿出来作为餐具,这时候,每一位客人的后面都会站着一位仆人。这位仆人名义上是照顾他们吃喝,实际上他们更重要的一个任务是保证这些瓷器的安全。因为有很多客人可能对这些瓷器非常喜欢,吃完有可能就把这些瓷器顺走了。所以说,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欧洲人对德化白瓷钟爱到什么样的程度。

泉州海交馆内的古船模及古代航海路线图。 (陈起拓 摄)

扬帆起航的梦想

解说词(摘录)

  趁着强劲的东北季风,汪大渊和他的船队出发了。这一走,就是5年时间。他们从泉州经海南岛,首先到达了中南半岛东南部的占城国,也就是今天的越南。略作休整之后前往东南亚的爪哇岛、苏门答腊岛等地,然后经马六甲海峡到达缅甸、印度。离开印度后,船队航行到了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之后到达了埃及。一路上,汪大渊与当地居民进行了各种贸易,收获颇丰。在销售完所带的货物后,船队在埃及采购了各种特产,然后沿着红海到索马里,再折向南直到莫桑比克,又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和爪哇岛,并向西一直航行到澳大利亚,然后经过加里曼丹岛和菲律宾群岛,最终返回中国泉州。

  在整整5年时间里,汪大渊的船队到达了很多国家和大大小小无数的港口。他对异国风情充满了好奇,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一丝不差地记录下来。在第一次跟随船队航海归来后,仅仅过了3年,汪大渊再次远航,用了2年时间游历南洋群岛以及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的沿岸国家,补充和完善自己的旅行记录。两次远航之后,汪大渊编写了《岛夷志》一书,把自己看到的海外奇风异俗介绍给读者。

  汪大渊的《岛夷志》一写成,便在中国引起了轰动,甚至引起了政府的关注。恰巧当时的泉州地方政府正在编修郡志,便将《岛夷志》收入《泉州路清源续志》中,作为附录。后来汪大渊又将《岛夷志》节录成《岛夷志略》,精简后的《岛夷志略》内容更加精彩,并一直流传到今天。有人把这本书评价为“影响中国的100本书”之一,汪大渊也因此被誉为“东方的马可·波罗”。与明朝的郑和相比,汪大渊更早地探索了世界,拜访的国家也更多。

  在福建省泉州市石狮蚶江石湖西南侧,有一个古老的码头,这里就是中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林銮渡。这是一座建于两块巨大的天然岩石之间的码头,主体长70米,宽2.2米,高2.41米,用长石纵横筑砌而成,是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历史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实物资料。林銮渡是以唐代航海家林銮的名字命名的。

  林銮的家庭世代以航海为业,他的祖父非常熟悉各条海上航线,在隋朝时候就曾经首航勃泥,也就是今天的文莱,从而成为泉州与南洋群岛之间航线的创建者。林銮继承了祖业,在泉州大造海船,航行于东南亚各地,进行易货贸易。因往来获利颇丰,泉州当地的商人和航海家们纷纷加入了他的航海队伍。

  在唐代开元八年,林銮最先开通泉州到勃泥即今加里曼丹岛的文莱这条航线。晋江沿海的一些航海通商的人,也通过林銮开辟的这条航线参与其中,获得巨大利益,为了方便货物的流转,因此林銮就选择了泉州湾畔的石湖这个地方,修建了最原始的一座贸易码头。

幕后故事

  对于泉州海丝文化,以前言必提及马可·波罗、雅阁等外国航海家,或者大家耳熟能详的郑和,但这次节目陈家平在与央视节目组商议后,决定向世人着重介绍林銮和汪大渊这两位更早扬帆出海的中国航海家,他们在历史中同样拥有着重要的地位。这样一来,也使观众对中国早期的航海家们有更多的了解。

点评

  李玉昆(泉州海交馆研究员):宋元时期是泉州最繁盛的时期,除马可·波罗外,还有鄂多立克、伊本·白图泰、马黎诺里等诸多旅行家到过泉州。这次央视的《海丝传奇》能把汪大渊、林銮介绍给世人,是非常好的,拓宽了泉州海丝文化的视野。汪大渊曾3次从泉州启航到海外,他的《岛夷志略》是研究古代海外交通史很重要的著作。相比之下,林銮事迹只见诸《西山杂志》,鲜为人知。如果以后节目有更多篇幅的话,赵汝括和他的《诸蕃志》一书也收纳进去,就更完善了。虽然赵汝括不是航海家,但《诸蕃志》仍是研究宋代海外交通的重要文献。

曾经航行在海上丝绸之路潮头的泉州,如今千帆竞发。 (陈小阳 摄)

明代泉州第一港

解说词(摘录)

  郑芝龙的父亲虽然是个小官吏,但是家境并不富裕,迫于生计,父亲要郑芝龙带着两个弟弟去投靠在澳门的舅舅。郑芝龙马上就要离开家乡了,他最后一次走在安平桥上,想象着历史上这里曾经的繁华盛景,看着眼前残破的桥墩,一片萧条的港口,他感慨万千。

  郑芝龙往来于东南亚各地,先后到日本等地发展。他商业头脑灵活,有勇有谋,敢闯敢拼,受到海商领袖李旦和颜思齐的赏识重用。短短几年,郑芝龙就称霸海上,成为一代巨贾。郑芝龙拥有商船千余艘,从事海上贸易。郑芝龙还拥有3万余人的武装力量。

  明政府实行海禁,目的是想保证海岸地区的安全,但是这样做,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居住在海岸边的人,他们为了生存,就会铤而走险,去私自贸易。在这铤而走险的队伍中间,郑芝龙的队伍发展最快,势力最大。明政府不能够剿灭他,就采取了招抚的手段,还给了他一个游击将军的官职。

  明崇祯三年(1630年),郑芝龙以泉州市安海港为基地,发展海上贸易网络。明代,泉州港已经衰落,而安海港在郑芝龙的主持下,继续兴盛。

  公元1633年,荷兰人企图称霸海上贸易,他们逼迫明朝政府开放通商,并且提出中国不能同西班牙、葡萄牙等国贸易,只能与荷兰人单独贸易。明朝政府严词拒绝。7月,金门料罗湾海域,荷兰驻台湾的总督普特曼斯率领13艘荷兰战舰,突然袭击明朝商船,向中国单方面开战。荷兰人拥有强大的海上舰队,先后动用战船59艘,其中包括十几艘最新式的铁甲战舰。荷兰人势在必得,企图逼迫明朝政府屈服。福建巡抚邹维琏从各地调来战船,统一指挥战斗。他派郑芝龙为先锋部队,首先出击。

  郑芝龙顺东风采取两路突击、黑虎掏心的战术,同时,战船中除了炮舰,郑芝龙组织了100条小船,全部都是火船。火船上满载着硫黄硝石和稻草等物。将士们用竹筒装上火药,用铁钩钩住敌船,铺天盖地的火船,瞬间将料罗湾的海面,变成了一片火海。从没见过如此火攻打法的荷兰人乱了手脚,不一会儿,一艘荷兰战舰起火被焚毁,另外两艘在慌乱中被击沉,一艘荷兰战舰被俘获,其余战舰全部受重伤后逃走。这就是明朝历史上的料罗湾海战,也是中国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经过这次战争,郑芝龙统帅的商队声势大振,荷兰人只好放弃武力胁迫,改与郑芝龙修好,并向郑芝龙的商船纳税。至此,郑芝龙在明末海上丝绸之路上不仅开创了闽南海上贸易疆域,而且掌控了东海、南海的制海权。

幕后故事

  几年前,曾有国外记者向一位中国外交官提出质疑说,中国在古代都没有宣示过自己的制海权,为何现在在南海要强调制海权。这一质疑立即遭到中国外交官的严词反驳,该外交官正是以明代郑芝龙长期掌控东海、南海的制海权为例,驳得外国记者哑口无语。陈家平将这个故事告知央视节目组,节目组受到启发,随即同意将郑芝龙与安海港的故事拍摄成片。

点评

  陈冬挺(安海文史工作者,该集电视解说词的撰稿人):郑芝龙曾长期掌控了东海、南海的制海权,当时他拥有着强大的海军,使得当时西方侵略者的船队不敢触其威。在南海,郑芝龙的货船畅行无阻,外国船只甚至必须向他缴税,然后插上郑氏旗号才能通行该海域。郑芝龙还以泉州、台湾为中心,利用货船往返于日本及东南亚国家之间,与各地民众互通贸易,共赢共利。作为泉州人,我们不该忘记这段史实。这次借助《海丝传奇》,正好可以重温历史,让人心慰。

上一页 [1] 下一页
共有  条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推荐产品 更多...
同乐
包邮特价:360
荷叶瓶
特价:499
辉煌腾达
特价:488
幽梦
包邮特价:1299
陆羽品茶
包邮特价:888
凌云骓
特价:488
自在春风
特价:599
欢天
特价:999
竹之语
包邮特价: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邮特价:699
烟雨江南
包邮特价:2999
上善若水
包邮特价:2660
 ·本类最新 更多...

 >> 国际新闻 更多....
 >> 福建德化 更多....
 >> 广东产区 更多....
 >> 江西产区 更多....
 >> 企业新闻 更多....
关于我们  本站新闻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留言
版权所有 (C) 2006-2014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电子邮件:wxchina#qq.com
闽ICP备10020107号-1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